中华稻蝗(中华稻蝗形态识别特征)

可可可可 昨天 42 阅读

本文目录一览:

中华稻蝗的介绍

稻蝗俗称蚂蚱,属直翅目,蝗科。蝗虫种类甚多,其中分布最广、为害最重的是中华稻蝗〔Orya chinensis(Thunberg)〕,除为害水稻外,还为害玉米、小麦、高粱、红薯、豆类及杂草等。

稻蝗我国常见稻蝗品种有中华稻蝗、日本稻蝗、小稻蝗、长翅稻蝗、无齿稻蝗,其中中华稻蝗占稻蝗总数85%以上。体长在3-4厘米,外表为黄绿色或黄褐色,雌性比雄性大,头部两侧复眼后方有深褐色纵纹。

稻蝗是对直翅目、斑腿蝗科、稻蝗属昆虫所有种类的统称。在我国分布有无齿稻蝗、山稻蝗、拟山稻蝗、中华稻蝗、海南稻蝗等14种。北方地区常见稻蝗有5种:中华稻蝗、日本稻蝗、小稻蝗、长翅稻蝗、无齿稻蝗。

中华稻蝗 学名 Oxya chinensis (Thunberg)属直翅目,蝗科。分布在中国南、北方各稻区。害主 水稻、茭白及其他禾本科植物,豆科、旋花科、锦葵科、茄科等多种植物。

中华稻蝗(中华稻蝗形态识别特征)

中华稻蝗的繁殖特点

1、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。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,1~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;3龄开始趋向稻田,取食稻叶,食量渐增;4龄起食量大增,且能咬茎和谷粒,至成虫时食量最大。

2、为害特点:成虫和若虫都吃食稻叶,轻的造成缺刻,严重的吃光全叶;穗期,会咬伤、咬断穗颈,咬坏谷粒,形成白穗、秕谷和缺粒等。

3、蝗虫一年能繁殖几代,取决于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与不同地区的年有效积温、食物、光照及其各虫期生长发育情况。例如亚洲飞蝗在我国分布区1年发生1代。

中华稻蝗有哪些形态特征?

体分头、胸、腹三体部。 稻蝗有发达的感觉器。一对触角司触觉和嗅觉。小颚须和下唇须则司昧觉。

稻蝗主要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斯里兰卡、越南等。形态特征:雄虫体型中等。体表具有细小刻点。头顶宽短,顶端宽圆,其在复眼之间的宽度略宽于其颜面隆起在触角之间的宽度。

雌虫体型大于雄虫,体表为绿色,复眼下方有一条黄色纵纹,栖息在低海拔地区的山区与平地。拟稻蝗栖息在低海拔山区与平地,全年可见,主要以水芋为食,常见一群围在叶片上啃食。

前翅绿色,后翅褐色。卵以卵囊形式存在,上端平,下部圆钝,褐色,能浮于水面,囊内有排列不整齐的卵,16~102粒。若虫分6个龄期。发生特点 中华稻蝗在北方地区1年1代。以卵在田边、荒地土中、杂草根际周围越冬。

中华稻蝗属直翅目,斑腿蝗科,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。该虫食性杂,为害香蕉主要是在苗期,咬食幼嫩蕉叶,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。

外形是:口器坚硬,前翅狭窄而坚韧,盖在后翅上,后翅很薄,适于飞行,后肢很发达,善于跳跃。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,是农业害虫。蝗虫后腿发达,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。

中华稻蝗的生活习性

1、习性 食性和取食为害方式 成虫与蝗蝻的食性相同,均为植食性,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,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%以上。

2、生活习性: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,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,仅诸如日本黄脊蝗、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。

3、蝗虫为植食性,喜欢吃植物。蝗虫用咀嚼口器咀嚼植物叶子和芽,形成洞和缺口。严重时,会吞噬大面积的植物叶子和花蕾,造成农业、林业和畜牧业的重大经济损失。有些种类是多食性的。比如大垫尖飞蝗。

4、秋季最多,经过春夏秋三季的繁殖数量增大;蚂蚱属于兼性滞育昆虫,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,仅诸如日本黄脊蝗、短脚斑腿蝗等少数种类以成虫越冬。

5、前翅绿色,后翅褐色。卵以卵囊形式存在,上端平,下部圆钝,褐色,能浮于水面,囊内有排列不整齐的卵,16~102粒。若虫分6个龄期。发生特点 中华稻蝗在北方地区1年1代。以卵在田边、荒地土中、杂草根际周围越冬。

6、蝗虫的成虫生活习性: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,无明显趋光性。当飞蝗蝻密度大时,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,加剧活动,蝗蝻容易形成群聚、静伏、拥挤,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。

The End
上一篇 下一篇

相关阅读